 
 
 -活塞杆  2-行程加载活塞  3-衬套  4-偏载衬套  5-偏载活塞  6-温度测量评价系统  7-泄漏量评价系统  8-注油孔  9-测试试样   
图2 往复型密封件动密封性能测试原理       
(1)活塞杆:模拟作动筒内部活塞,与相应衬套和测试密封件组合成类作动筒功能系统;   
(2)行程加载活塞:通过控制活塞运动,实现(1)中活塞杆正向或逆向行程;   
(3)衬套:内设有沟槽,用于安装测试用密封件,与活塞杆配合;   
(4)偏载衬套:与活塞杆配合,实现径向偏载(也可加装测试用密封件);   
(5)偏载活塞:通过外加油压实现活塞杆径向偏载;   
(6)温度测量系统:用于测量往复型密封件所处的温度环境;   
(7)泄漏量评价系统:用于测量往复型密封件的泄漏量;   
(8)注油孔:用于与液压源相连,为整个系统供给恒压或可变压力;   
(9)测试试样。       
动密封性能测试的环境剖面加载如下:   
(1)系统工作压力:通过件⑧施加静压或压力脉冲,可模拟往复型密封件服役过程中所处的高压、变压环境;   
(2)老化效应:通过环境箱施加-55 ℃或150℃的老化温度,并用件⑥进行测量,在密封件承受初始压缩、航空液压油或滑油浸渍的工作环境剖面下,模拟往复型密封件的老化环境;   
(3)行程:通过外加液压驱动件②进行作动,推动件①正向或逆向运动实现活塞杆行程的加载;   
(4)振动偏载(径向):通过液压对件⑤施加载荷,其会推动件①偏向另一侧,此时本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松”状态,另一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紧”状态;调整外部液压供给系统实现另一侧液压供给,同时本侧液压断供,即实现两侧液压的瞬间转换,此时本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紧”状态,另一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松”状态,瞬时转换会使密封件密封更倾向于“泄漏”,从而达到考核目的。   
动密封泄漏量的要求与静密封相同。       
1.3  往复型密封件抗挤出性能(磨损量)评价技术
       
-活塞杆  2-行程加载活塞  3-衬套  4-偏载衬套  5-偏载活塞  6-温度测量评价系统  7-泄漏量评价系统  8-注油孔  9-测试试样   
图2 往复型密封件动密封性能测试原理       
(1)活塞杆:模拟作动筒内部活塞,与相应衬套和测试密封件组合成类作动筒功能系统;   
(2)行程加载活塞:通过控制活塞运动,实现(1)中活塞杆正向或逆向行程;   
(3)衬套:内设有沟槽,用于安装测试用密封件,与活塞杆配合;   
(4)偏载衬套:与活塞杆配合,实现径向偏载(也可加装测试用密封件);   
(5)偏载活塞:通过外加油压实现活塞杆径向偏载;   
(6)温度测量系统:用于测量往复型密封件所处的温度环境;   
(7)泄漏量评价系统:用于测量往复型密封件的泄漏量;   
(8)注油孔:用于与液压源相连,为整个系统供给恒压或可变压力;   
(9)测试试样。       
动密封性能测试的环境剖面加载如下:   
(1)系统工作压力:通过件⑧施加静压或压力脉冲,可模拟往复型密封件服役过程中所处的高压、变压环境;   
(2)老化效应:通过环境箱施加-55 ℃或150℃的老化温度,并用件⑥进行测量,在密封件承受初始压缩、航空液压油或滑油浸渍的工作环境剖面下,模拟往复型密封件的老化环境;   
(3)行程:通过外加液压驱动件②进行作动,推动件①正向或逆向运动实现活塞杆行程的加载;   
(4)振动偏载(径向):通过液压对件⑤施加载荷,其会推动件①偏向另一侧,此时本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松”状态,另一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紧”状态;调整外部液压供给系统实现另一侧液压供给,同时本侧液压断供,即实现两侧液压的瞬间转换,此时本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紧”状态,另一侧的测试密封件处于“松”状态,瞬时转换会使密封件密封更倾向于“泄漏”,从而达到考核目的。   
动密封泄漏量的要求与静密封相同。       
1.3  往复型密封件抗挤出性能(磨损量)评价技术